(通讯员 彭旭停)2025年6月17日,生物医学与健康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在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D座C605举办第四期生物医学博士生创新论坛。本次论坛邀请何春江课题组博士生卓宸剑与汤子建课题组博士生梁荣分别围绕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免疫微环境解析和靶向热休克因子HSF1的抗肿瘤策略做交流讨论。
卓宸剑以“单细胞解析CML骨髓T细胞异质性”为题,系统阐述了慢性髓系白血病中免疫微环境的重编程机制。研究通过多组学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患者骨髓中CD8⁺终末效应(TE)T细胞不仅丰度显著升高,且耗竭程度加剧,同时TCR多样性普遍降低。进一步结合全骨髓测序,团队锁定Ltf⁺中性粒细胞作为关键调控细胞——该类细胞高表达促癌转录因子,并通过细胞间通讯诱导TE细胞耗竭,进而驱动肿瘤免疫逃逸。“这一发现为规避TKI治疗的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卓宸剑指出。在讨论环节,针对周敏同学提出的“人群批次效应是否干扰分析”,他解释已通过患者临床参数校正数据偏差;颜彦研究员则就肿瘤细胞鉴别方法提问,卓宸剑强调团队利用全基因组变异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区分血液肿瘤中的恶性细胞,凸显单细胞技术在复杂微环境解析中的优势。
梁荣聚焦热休克因子HSF1在肿瘤中的调控作用,创新性提出联合靶向治疗策略。基于DSF筛选,其团队发现天然小分子γ-Mangostin可特异性结合HSF1的疏水结构域,并通过泛素化酶FBXW7介导其降解,可以显著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生长。更值得注意的是,γ-Mangostin与自噬抑制剂(如氯喹)联用可协同破坏肿瘤细胞蛋白质稳态,同时重塑免疫微环境;若进一步联合PD-1抗体,则能实现肿瘤清除效果的显著提升。梁荣在报告中详解了DSF技术的创新价值:“通过监测蛋白质溶解温度变化,可快速锁定靶向疏水区的小分子,大幅提升筛选效率”。该研究不仅揭示了HSF1降解的全新机制,更为“蛋白质稳态破坏+免疫检查点阻断”的联合疗法提供了临床转化路径。
本次论坛中师生关注到当前肿瘤研究正经历“技术驱动”向“机制驱动”的范式转变:单细胞多组学为精准解析微环境提供了“显微镜”,而化学生物学筛选则成为挖掘靶点的“探针库”。未来需进一步打通从靶点发现到药物设计的全链条,推动肿瘤治疗从“单一靶向”迈向“多轴协同”。